close

只要一提到心理學家,眾所週知的,莫非屬佛洛伊得(Freud,Sigmund)了。

高中時到圖書館借了一本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囫圇吞棗亂唸一通,老早忘了書中寫些什麼,只依稀記得佛洛伊得似乎是致力於精神分析的領域,並將人的淺意識解讀直接或間接歸屬到有關方面。

後來在大學時所接觸心理學相關領域書籍,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另兩本書,其中一本是介紹有關人本心理學的先驅馬斯諾(Maslow,Abraham Harold),而另一本則是介紹另一位和佛洛伊德齊名的心理學家,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榮格(Jung,Carl Gustav)。尤其是馬斯諾我永遠忘不了他在書中所提到的『人性需求理論』他認為人從出生到長大無非都會經歷五項需求過程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由於當時主修會計,腦海中老作著以後要縱恆商場的春秋大夢,心中想想或許多讀一點人性管理經典能夠有助於以後當個專業經理人來有效管理員工那時候甚至還很認真的把這五個需求背了下來。

至於榮格,由於他一開始時是追隨於佛洛伊得的門派之下,但後來卻又因為理念不和而自立門戶,使得他和佛洛伊得對淺意識有著截然不同的解讀和看法。按照他自己的解釋,潛意識(unconsciousness)裡儲藏了諸如對苦思不解問題之答案,還貯存有創意、靈感、直覺和超感覺力等高層次的意象與資料。這些資訊並不存在於意識層面。在正常清醒的狀況下不會被運用到,卻可以在夢中展現。榮格強調,雖然很多夢在表面上看起來不完整、不合理、沒有意義,其實只要反覆而徹底的加以思索,它從潛意識世界攜帶出來的秘密終將明朗呈現。當深鎖在潛意識裡的訊息被夢釋放出來,榮格將其稱之為「內在對話」。

由於之前讀了這些書,也因此在初接觸教育心理學這堂課時,心中有一定的成見存在。對教育課程的先前想法,似乎是心理學理論千百種覺得教育理論和其他一搬社會科學類似理論一堆但總是沒有固定的結論。如同Jonathan H.Turner對社會學的評論所說社會學界有一個很不幸的趨勢 : 理論家一直在製造一些無法檢驗的理論而研究者自故自地收集與分析資料鮮少關心理論的問題於是理論學家和研究者各行其道(Jonathan H.Turner1996)而一般書中內容的描述模擬兩可,莫終一是,總是令人讀完後猶墜五里霧中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尤其是對我們這些尚未有任何實務經驗的師資班學生。

但在此堂課中老師讓我了解到,其實教育心理學和一般所謂的心理學,不盡然是完全相同的。一般心理學研究強調於普羅大眾的心理認知狀態,它所接觸和著重的領域大概是針對所有的一般普遍性的社會大眾群體,但教育心理學卻比較偏向學校之中的學生,也就是將研究對象偏重在以全體學生為範圍,以每個學生的身心全部為對象而所採的研究取向,並期望這樣的研究成果能作為學校因材施教及實現全人教育的理想(張春心,民93)。由此可知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和探討對象比較偏重在特定範圍即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之中。

在經由教授和課本的講解,及實例的說明,我了解教育學者所提出的理論有它一定的根據事實和研究基礎,而這些經由事實所分析歸納的結論並非是如此地虛無飄渺、令人不易理解和親近的。

在大家的傳統觀念中對一位好老師的基本概念大概都是大同小異的無非是要有好的學識要具備教學熱誠要有極佳的教學技巧要有耐心最重要的是要能喜歡你的工作。的確若單純的要將所有條件要素加以歸納的話無非就像書中所說需要有兩個最基本條件 : 對學科內容的了解和對教學技巧的純熟。但相對的是否僅僅具備這兩項要件就足以稱為一位好老師我想那是有待商榷的當然若單純認為在學校的教學目標僅是為了以考取好學校、提高升學率為前提則這兩項要求的確足夠滿足成為一位好老師的條件。

我對於教育心理學的認識尚屬於粗淺階段也許在我更深入的學習和了解、並參與實務有了更多經驗之後我會對於教育的理論有更多不一樣的體會和看法。但我想至少到目前為止我在課堂中所學習的理論知識對於我後續的教師之路將會是一個美好的開始。

 

參考書籍

1.   Jonathan H.Turner著,張君玫譯 (85)社會學 : 概念與應用p.28。台北 : 巨流圖書公司

2.   馬斯洛、史蒂芬絲、海爾著,李美華、吳凱琳譯(2000)馬斯洛人性管理經典。台北:商周出版

3.  榮格 著,劉國賓、楊德友譯(86) 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張老師文化

4.  張春興 著。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2004.11)p25東華書局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incent 葉 的頭像
    Vincent 葉

    Vincent 葉的部落格

    Vincent 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