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在教育界吵的沸沸揚揚的話題,莫屬『建構式數學』的推廣為最了。
課文中提到,有關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constructivist theories of learning)本質為 : 一位學習者必須去主動發覺與轉換複雜的訊息,假如在他想把知識變成自己的情況之下。它強調了一種由上而下的學習方式,亦即學生可以在老師的引導下,從一堆複雜而必須解決的問題中,去發現和實施解決問題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建構主義教學的本質和方向是正確的,因為它引領了一種學生積極主動去學習,並善用既有知識去架構新知識的學習態度和方式。但是為何在推廣實施後的這一段時間以來,卻遭遇了諸多的責難和批評 ? 巧合的是,這種現象不僅僅發生於台灣,根據報載(民93. 9. 25,中時),法國的教育界也面臨了相同的問題。
曾有人說過 :「九年一貫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教育制度的推展就如同擺蕩在天平的兩端一般,往往必須周旋於政策制定者、學者專家、前線教育工作人員和家長的期望之下。法國教育界在面對多年累積、問題叢生的教育問題後,也開始興起了回到過去的解決方式。這不就類似於我國對於回到過去聯考制度,或者再重新編定部編本課本的提議一樣嗎 ? 文中提到,教育工作人員布里斯在《你的孩子將不知如何閱讀與計算 : 法國學校教育的破產》一書中,批判了漸進式教學方式與建構式數學。他認為三十年來,這種教學方式調教出的新世代讀寫能力明顯的不足,文化修養全無,也因此他主張回歸著重背誦與算數方法的傳統教學中。
或許就像文末的結論中所說 : " 想像過去的黃金年代,只會突顯面對現今系統的無力感,回到過去只是為了迎合社會大眾的心理。每當校方不知所措時就會產生對過去鄉愁的處理方式,「既無意義甚至是一種病態」" 。但我們卻也不能就如此的武斷下結論,認為過去的一切都是毫無價值而不可取的。
另外,在有關合作學習的教學中,若能採行異質小組的方式,如課本中提到的『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TAD)』來進行腦力激盪,則常常可以激發出相當有創意的點子。異質小組提供同學機會,把自己的想法解釋給其他的同學聽,如果能夠把對方說服,才算是通過"學習"的第一步檢驗。但是,某些合作進行的小組報告作業常常是大到「非一個人能竟其功」,成員必須「分工」「合作」才能整理出有邏輯及一致性的報告。討論的過程中雖然能夠培養同學們「分工」又「合作」的態度與能力,但難免會有人抱怨小組討論溝通觀念耗費時間,往往會發生「有分工」而「沒合作」的情況。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發生,需要我們在討論的過程之中隨時的加以注意。
合作學習的過程提供許多小組成員思考、辯證的機會。也正由於在學校時曾經思考過相關問題,對於以後我們在面對紛擾的教育現場時,才能降低我們迷失方向的可能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