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維高斯基的理論之中,他秉持了兩個主要的觀念 : 一、兒童的智力發展是依其所經驗的歷史與文化脈絡的觀點來加以了解。二、發展是依賴和個人共同成長的符號而定。何謂符號,我覺得可以以索緒爾所說的話來解釋。

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認為,語言是一個符號系統符號涉及事物與名稱之間的關係是大家對事物名稱一種約定俗成的表達方法。簡單說每種語言都是一種符號系統學習一種語言就是學習一種符號系統學習這系統中事物與名稱之間的關係及表達方式。

 

    皮亞傑所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中認為,兒童在發展的初始,就開始主動運用他與生俱來的一些基本行為模式(或許我們姑且認為它是一種非自主性的反射動作) ,來對環境中的事物作出反應,從而獲得知識。每一種與物體互動的方法就是一個基模人們如何對新的事物有所了解依據皮亞傑的理論每個人將使用個人已經發展出來的基模亦即組成個人知識的最小單位並在與事物互動的過程中逐漸了解分析並串聯其相關性並由所獲致的結論歸納經驗並加以回饋作為個人後續面對其他新事物所應具備的處理態度和方式。

    存在於兒童腦海中的基模數量有限也因此當兒童在面對一件新的事物而此事物是和以前他所看過的其他物體相類似時他便有可能以他腦海中現存的基模以同化的方式加以解讀並學習。亦即依照他現有的知識去解釋、類推運用他所見的東西。老師在課堂上所舉其孩子將牆壁上的蚊子當作為鳥的例子便能很明顯的加以說明。

 

若兒童其既有知識(或基模)無法去解釋所面臨的新事物時亦即無法同化新知識來成為其另一種基模為了符合環境的要求兒童會根據現存的經驗或新訊息來修正現存的基模,此歷程即謂之為調適。

我覺得可以引用黑柳撤子窗口邊的荳荳這本書部分內容來加以闡釋說明同化和調適的概念。

 

當書中小女孩荳荳因為某些因素被之前就讀的學校退學後媽媽帶她到友緣小學就讀。當她們要到校長室見校長時荳荳和媽媽之間有如下的對話:

 

『媽我們待會要去看的人是不是車站的人?

 

媽媽是個非常有耐心、要不然就是非常有幽默感的人同樣壓低了聲音把臉貼近荳荳的臉小聲的問:

 

『為什麼?

 

荳荳更低下聲音很小聲地說:

 

『是這樣的媽媽說是校長先生可是他有這麼多電車恐怕他搞不好是車站的人喔?

 

的確利用電車來當作教室的學校那真是很希罕的事情。荳荳的疑問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可是在這緊要關頭媽媽沒有空檔來解釋說明也小聲的回說:

 

『這樣吧你自己問校長先生然後自個兒私底下再想想你爸爸的事。爸爸是個拉小提琴的人他也有好幾把小提琴但是爸爸也不是賣琴的人吧!意思就是這個樣子。』

 

荳荳聽了說:

 

『喔!是這個樣子啊!?

 

我們或許可以把荳荳之前上學撘電車的經驗當成是她腦海中的一個基模藉由她之前搭電車時和電車車站工作人員的互動作為她對後續類似相關事物的推論依據基礎視為一種同化的過程。但在此項基模無法讓她更完整的解釋新資訊時荳荳不得不使自己接受以更新的思考方式(亦即更新的基模)去調適新資訊來使自己不斷接受並適應新的事物。

我試著將其發展歷程歸納總結如下:

 

             對新資訊的解讀          適應類型

基模甲 

   基模乙         既有基模適合                 同化

   基模丙         既有基模不適合      失衡    調適

 

 

     平衡       兒童的成長和發展      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皮亞傑在前運思期階段提到兒童的其中一種特性為自我中心思考,而且自我中心主義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消失。我相信我們本身都曾經不知不覺中以自己的觀點或想法來臆測他人的思考就我自己的想法必須區分的是所謂自我中心思考和同理心應當是一種不同的概念。我們常被要求要以同理心、或站在他人立場來看待事情。自我中心思考強調了為主體的概念,是以自己的思考邏輯和方式去解讀別人的思考,認為別人所看到和所想的應當和自己相同。但同理心則要求自己去體諒他人的立場和想法,亦即以”他人”為主體的概念,而摒棄自己的觀感和成見。

 

但我對於兒童的發展過程,在不同的生理遺傳、家庭生活、社經地位、種族社會下,是否都如同皮亞傑所認為的,完全依照如此的認知發展模式進行,而不會順序不同或跳過其中幾項過程,或者根本不會出現如他所說的過程,則持著保留的看法,抑或如此的過程僅僅是一個兒童發展的大致輪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incent 葉 的頭像
    Vincent 葉

    Vincent 葉的部落格

    Vincent 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